葵丘會盟臺
瀏覽量: 發布時間:2025-06-06

葵堌堆遺址位于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葵堌堆村北,是一處典型的堌堆型古聚落遺址。
1980年8月,菏澤地區文物普查對發現并調查了葵堌堆古遺址,經鏟探調查發現遺址文化層位于地下3米以下,厚度不詳。遺址南北長120米,東西寬50米,面積6000平方米,平面呈橢圓形。其上現為塔院寺建筑物,門樓東側有石柱礎一尊。鏟探得到夾砂素面紅陶片、泥質方格紋、粗繩紋灰陶、細繩紋灰陶、素面灰陶等標本88件,綜合分析出土陶片以灰陶居多,紅陶次之,泥質陶多于夾砂陶,紋飾以素面為主,繩紋次之,少量的方格紋和弦紋。從出土陶片分析,該遺址包含有龍山文化、商文化、周文化和漢文化時期的遺存。葵丘堌堆春秋時期多次作為諸侯會盟之所,該遺址內涵豐富,延續時代長,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
自然人文環境
該遺址地處黃河沖積平原,鄄城縣城北部,該處屬黃河沖積平原,四季分明,雨熱同期,氣候宜人。該處地屬中朝陸臺山東臺背斜的西南邊沿凹陷帶,處于“魯西斷塊”華北新斷塊區(一級)魯西隆起(二級)地區。地質構造形態為第四系與上第三系基本呈水平狀態覆蓋。鄄城地處黃河和古濟水下游,境內大部為黃河沖擊平原,地形西高東低,淤洼地多集中成片,高沙地多呈帶狀,鹽堿地多在洼地邊緣。
葵堌堆遺址處季風型暖溫帶半濕潤區,屬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,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。表現為:冬長干冷,春短多旱,夏熱常澇,晚秋又旱,有時伴有低溫、霜凍、冰雹、大風暴雨、雷擊、雨霧凇等自然災害。年均日照時數為2534小時,年平均氣溫13.5℃,年平均降水589.2毫米,村區域內主要種植小麥、玉米、大豆等農作物,亦適宜種植棉花、花生、果樹等經濟作物。
遺址西靠黃河大堤,南臨村東西大街。
葵堌堆村現有居民1260人,屬原住民村莊,盧姓為主,趙陳姓次之。村東西長550米,南北長500米,以農業種植為主,架木運輸販運為副業。
歷史沿革
葵堌堆遺址位于鄄城縣舊城鎮轄區內。
春秋時期為衛國鄄邑。西漢置鄄城縣,三國時曾為鄄城王國。
隋代于鄄城置濮州。五代十國以后,鄄城一直為濮州屬地。
鄄城明初隸東昌府濮州鄄城縣,明太祖洪武二年(公元1369年)廢鄄城縣,直屬濮州。
清代雍元年正八年屬直隸布政司,十三年屬山東布政司曹州府濮州。
中華民國改屬曹濮道,中華民國二十年復建鄄城縣,1936年并于濮縣,隸屬聊城專署。
抗日戰爭時期屬鄄城縣適北口區,解放戰爭時期屬巨菏縣二區。
1940年3月至1956年,舊城一直為鄄城縣六區,1957年改為舊城鄉,1958年成立舊城人民公社,1983年12月改名舊城鎮至2020年。
葵堌堆遺址古稱葵丘,亦稱會臺。《濮州志·古跡考》載:會臺在州東南二十五里。”春秋魯莊公十四年冬,“單伯會齊侯、宋公、衛侯、鄭伯于鄄”,春秋魯莊公十五年春,“齊侯、宋公、陳侯、鄭伯會于鄄”,魯僖公九年夏,“公會宰周公、齊侯、宋公、陳侯、宋子、衛侯、鄭伯、徐男、曹伯于葵丘。”以上三次大規模的會盟活動都在此舉行,會臺之名由此而來。因黃河河患淤積,葵堌堆遺址湮滅于地下。
1980年8月30日,菏澤市文物普查隊經鏟探調查發現該遺址。
2014年6月,鄄城縣人民政府公布葵堌堆遺址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并成立了保護組織,劃定了保護范圍。
2014年12月,葵堌堆古遺址被菏澤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2015年6月,葵堌堆古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價值評估
葵堌堆遺址是我縣歷史悠久的文化遺存,是鄄城上古時期文明的見證。該遺址內涵豐富,延續時代長,雖然深埋于地下,但其文化層得到最好的保護。對地處沿黃特厚淤積帶的鄄城來說,能發現自龍山文化至漢代的古文化遺址,是十分難得的。葵丘堌堆春秋時期多次作為諸侯會盟之所,為之增添了更加濃厚的文化內涵,對魯西南堌堆文化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。



魯公網安備37172602000105號